中国为什么不大规模种植印度、泰国的长粒稻米? (转载)

  • 2021-11-17 19:47
  • by 刘管家
  • 3550
  • 0
  • 0

  

印度长粒香每一粒米的长度都在7MM左右,几乎是我们常见大米(米长3MM左右)的两倍多,再加上自带浓郁的坚果类香味,蓬松的口感,深受喜好者的疯狂追捧。


这也就有了高昂的零售价(海外市场零售价普遍在每公斤10美元左右,折合人民币每斤近30元,相比之下我们平时吃的大米,每斤也就5元钱左右)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我们不大规模引种印度长粒香,既能提升我们日常食用大米的品质,还能出口创汇,让农民兄弟们都提高收入,这不好吗?

很多人认为应该是引种有难度,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”,印度长粒香在我们这恐怕将会水土不服,变得既不长,也不香了。

但是,既然印度能引种原产于我们国家的茶叶,并且做成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大国,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引种他个长粒香?

要知道,就连远在美洲大陆的美国人都在种印度长粒香米。


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的粮食出口大国,美国现在依然每年要进口相当于 440,000 英亩地的大米,其中大部分是印度长粒香米和泰国茉莉香米,为此美国农民现在也开始种植印度长粒香,自产自销,同时在稻田里,养殖另一个热门的农产品,小龙虾。

有关于我们引种印度长粒香这事,要究其根本,我认为"水太深",这三言两语的,还说不明白。

01-看似市场“钱”景巨大,堪称米中贵族的印度长粒香。

印度长粒香的官方全称是Basmati ,中文准确译名为巴斯马蒂,目前在我们热门的几个网购平台上,都可以买到,但是名字千差万别。

从中文名看,有称之为,巴马蒂,巴米蒂,巴州蒂,巴斯蒂,等等十几种之多。



产地也各不相同,有印度各省和巴基斯坦各地。

还有商家称之为巴适马蒂米。

价格也够巴适,这些长粒香的价格都在10元钱左右。

再从英文名来看,还有很多都在英文字母中掐头去尾,如本应为bsamati,变成basmt,因为名字不正经,所以尽管说价格便宜,但我姑且认为,这是并不正经的巴斯马蒂米。

也有在包装上,英文名和中文名都标识正确的巴斯马蒂米,价格就贵喽,一公斤的塑料袋包装,在使用优惠券后依然要38元多,每斤米价格将近20元。

令人咂舌!

但这依然距离海外市场中,巴斯马蒂普遍每斤在30元以上的售价,有一定差距。

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一个是巴斯马蒂的价格不透明,浮动很大,从10元到30元以上不等,如果巴斯马蒂作为大米,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日常口粮,一日三餐都要食用,那么这么昂贵的价格,是不应该有的现象。

另一个是巴斯马蒂的产地不明,从印度各省到巴基斯坦,甚至还有美国。

要说价格昂贵只有一种解释,巴斯马蒂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日常口粮,而已经是近乎于,一种奢侈品。

但在消费巴斯马蒂的国家中,既有阿拉伯地区这些富得流油的"土豪国家",还有欧盟各国,美国,新加坡,伊朗,印度,巴基斯坦,孟加拉,等等。

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,从贫穷到富裕,不一而足,难道说部分经济收入还远远不如我们国家的他们,顿顿都在吃一斤30元的大米。

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
要解开这个谜团,我们姑且把全世界整个正在消费巴斯马蒂的人群,称之为"手抓饭圈"。

因为巴斯马蒂大米够修长,且蓬松,还自带香味的特性,是做手抓饭的最佳食材,所以在"手抓饭圈"中,巴斯马蒂是王者一样的存在,它傲视群米,无米可以匹敌。

又因为我最近迷上了种植肉肉,所以也算身在"肉圈",现在就很好解释了,可以用最早"肉圈"中的同款王者,乌木,来解读巴斯马蒂的现象。

乌木原产于墨西哥的穷乡僻壤,荒郊野外,无人问津。

后在被美国植物学家发现,并引种后,迅速引起全世界肉肉爱好者的狂热追捧。

第一波被引种进我国的乌木,作为母本,价值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,第一波繁育出的后代,价格也都在上万,又因为乌木生长缓慢,并不容易爆仔的特性,所以,在其后的几年里,根据品相和基因,就算是小点的乌木,价格也依然维持在数千不等。

但,这依然挡不住肉肉爱好者的疯狂追捧,市场供不应求,有东北人驱车千里,携数万巨款,只为求得一盆心仪的乌木。

也可以说,乌木在那几年,差点就要被炒成同期的文玩核桃,黄花梨,这些天价事件。

当然,对于并不爱好乌木的人来说,也可以吐槽一句,这不就是一颗大菜花嘛,几千元买一个有病啊,能吃吗?

不过,圈中的事情,就是这么神奇,寻常不起眼的东西,就算是小破石头,要是成了心头好,都能演变成价值连城的东西。

而乌木蒸蒸日上的价格走势,一直到另一个品种的出现,才戛然而止,这个品种也源自乌木,后来统称为乌木杂。

因为已经分辨不清楚,它的上一辈父母到底是谁,只能一字以概括之,杂。

乌木杂是血统纯正的原生乌木和同科其他品种杂交后,繁衍出的后代。

它传承了祖先乌木让人迷恋的基本外观,并且适应能力强,生长快,色彩更为多样化,在大量繁衍后,价廉物美,迅速平抑了一大波如饥似渴在等待乌木掉价的爱好者,那种迫切的心情。

也带动了,更多的新人入坑。

目前,小乌木杂在国内各直播平台的价格已经落到一盆几元钱左右,还包邮。

不仅这样,中国种出来的乌木杂,还行销全世界。云南有一位种植乌木的大棚主,一次在直播时感叹到,他尽管还没出过国门一步,但是他亲手种植出来的乌木杂,已经卖遍了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。

我前阵子在那入手了一颗,不到30元,冠幅接近一个小脸盆那么大,沉重无比,还带两个小仔,还包邮,看这分量估计邮费就得不少,也不知道商家赔钱没有。

收到货后,打开包装的那一刻,我心里别提有多美。


当然,这对于现在依然固守在乌木血统论的圈中人士来说,他们还是会嗤之以鼻,这是个啥,送我都不要,占地方。

但是,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新手来说。

非常满足,也就止步于此。

现在我们再回到题目,看一看,曾经被肉肉圈中封神的乌木和正在被神话的印度长粒香,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东西,到底有几分神似。

看看为什么我们国家就无法大规模引种个米中贵族,长粒香?

02-印度长粒香,巴基斯坦长粒香,美国长粒香。

手抓饭圈中的江湖,手抓饭圈中的三国演义。

巴斯马蒂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,因为印度洋上空形成的北上湿气流,和北方大陆南下的冷空气都在途经喜马拉雅山时受阻,所以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,让原本应该寒冷干燥的地区,变得适宜种植水稻,孕育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巴斯马蒂。


血统纯正的巴斯马蒂,优点有株型高大,米粒超长,带有浓郁的特殊香气。

但缺点也显而易见,首先,作为水稻,株型高大就意味着在成熟期会更容易倒伏,而稍微了解点农艺的人,也就都知道,农作物一旦倒伏,就距离减产和绝收已经不远。

其次,巴斯马蒂成熟缓慢,虽然颗粒巨大,但整体算下来的产量并不高。

因此,从诞生之初起,巴斯马蒂就是一种产量低、生长期长的奢侈大米。

在印度有限的历史文献记录中,只有那么一小段话,有一次提到了巴斯马蒂,原文大概为,在莫卧儿王朝时期,巴斯马蒂在皇帝的厨房中很受欢迎。

因此,巴斯马蒂是一种贡米,只因为特权阶层对食物外观和口感的极致追求而存在,它并不实用,农民要是单纯想种巴斯马蒂来吃饱饭,自给自足,那得饿死。

这就造成最初的巴斯马蒂,只局限于一小块产区,并没有广泛种植。

一直到,莫卧儿王朝衰败后的1926 年 ,仍处于英国殖民今天印度、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时代 ,在印巴大陆的旁遮普地区,某个水稻研究站,发布了 Basmati 370。

作为一个杂交水稻品种的巴斯马蒂370,在保留和放弃,原始巴斯马蒂的部分特质后,产量终于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地步,开始被推广和种植。

再加上,二战结束后,手抓饭圈中的阿拉伯国家,因为石油而一夜暴富,就此巴斯马蒂开始被圈中人士追捧,身价一路扶摇直上,被吹捧成神米一样的存在。

这点和肉肉圈中的大拿,乌木,也就比较类似了,最初乌木引种进国内的时候,实际上血统已经并不完全纯正,但好处是产量恰好,具备了一个可以进行小规模摊开的条件。

而几乎所有最早贩卖乌木的商家,都宣称,只有自己的乌木才是,或者更接近于血统纯正的乌木,于是乎,圈中就掀起了血雨腥风,互相攻击对方的乌木是杂种。

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,只能是一头雾水,到底谁才是血统最纯正的乌木?

最终,谁的血统纯已经不再重要,声音最大的人说了算,也就是销量最大的商家,凭借着更广泛的受众,结成利益共同体,制定出了血统纯正的乌木标准,为此获利良多。

同样,在手抓饭圈中,自从印巴分治后,印度和巴基斯坦除了持续多年的战争冲突,还为谁种的大米,才是正宗的巴斯马蒂,一直不断吵吵,直到现在,还是没完没了。

印度说,我种的大米才是巴斯马蒂。

巴基斯坦说,我的才是。

就目前而言,印度的优势似乎更大,在全世界巴斯马蒂的交易量中,于 2019-2020年,印度生产了 750 万吨巴斯马蒂,其中 61% 出口,为印度赚取了 31.025 千万卢比。

而根据巴基斯坦统计局的数据,同期只出口了 89 万吨巴斯马蒂。

因此,在手抓饭圈中,印度的销量占据了七成之多,而巴基斯坦只有三成左右,印度为此而信心爆满和膨胀,进一步向欧盟申请巴斯马蒂的国家地理标志,假如申请成功,那么巴基斯坦的巴斯马蒂出口量将会受到进一步打压,印度此举,对于巴基斯坦的大米出口业来说,无异于赶尽杀绝。

所以,看到这里,也就能知道些,为什么我们不大规模引种巴斯马蒂的一小部分原因,手抓饭圈中的水,它有点深。

假如,巴斯马蒂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粮食作物,来满足饥饱,那么我们引种来出口创汇,那么也并无不可,实际上早在2009年,湖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潘海阔在援助非洲马达加斯加农业时,就改良并引进了巴斯马蒂,并在其家乡湖南省安化县的高海拔山区上,试种成功。


巴斯马蒂并不神奇,也没有那么高不可攀,就连非洲兄弟也都在种植。

但是,在海外能卖上价格的巴斯马蒂,已经成为手抓饭圈中的一种贵货,一种标志,讲究的是正宗,血统纯正,要求对应的产区。

那么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种植的巴斯马蒂,要么卖不上应有的价格,要么就必然要陷入,谁才是正宗的巴斯马蒂之争,出手去争夺巴斯马蒂的冠名权。

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争到呢?

反正,在这方面,鲁莽的美国人,他失败过。

03-谁才是正宗的巴斯马蒂?美国:我是。

在印巴有关于谁才是巴斯马蒂的漫长争端中,发生了一件趣事,一位第三者的恶意闯入,反而突破僵局,从另一方面,坐实了印巴大米,谁才是正宗的巴斯马蒂。

也就在90年代后期,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 RiceTec 公司,在美国引种巴斯马蒂,并杂交成功后,率先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巴斯马蒂的冠名权。

尽管几乎所有人,只要眼睛不瞎就知道,巴斯马蒂只能是原产于印度或者巴基斯坦,怎么可能跑到万里之外的美国去,这不是没皮没脸的事情嘛,然而美国公司的眼里只有利益,脸皮嘛,他不在乎。

而一旦让美国公司得手的后果,就意味着印度和巴基斯坦,从此不能再使用巴斯马蒂的冠名权,将从手抓饭圈中彻底出局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印巴于那个还在炮火连天的年代,尽管边界还在打仗,但就这件事情而言,印巴却罕见得站到了一起。

印度率先站出来反对,从厚实的保险柜里掏出一部秘籍的上半部,第一次解密,并公诸于世人。

尽管略厚的一部秘籍中,实际有效内容,只有巴斯马蒂在莫卧儿皇帝的厨房中很受欢迎,这只言片语,但依然威力巨大,因为巴斯马蒂四个字已经坐实了,巴斯马蒂大米这个名字最早可以追索到莫卧儿王朝皇帝家的厨房。

同时,印度又引用了秘籍的下半部,再次夯实了巴斯马蒂大米当时的主要产区,就位于莫卧儿王朝的拉合尔和木尔坦省。

可是,面对如此确凿的证据,美国公司却一点都不慌,依然坚称,巴斯马蒂冠名权属于自己。

这又是为什么?

因为,证据中提到的莫卧儿帝国首都,拉合尔,根本不在现在的印度境内,也就是说这事和你印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,你蹦出来叫唤个啥?

反对无效。

拉合尔古称"花园城市",公元630年,也就是我们的唐太宗贞观四年,唐玄奘一路西游,就曾到此地访问,并在大唐西域记里有详细描述,成为历史上最早有关于这座城市的文献记录。拉合尔后成为莫卧儿王朝的首都,皇帝生活在这里,整个王朝的权利中心也在这里。

其后在英国人的殖民入侵下,莫卧儿王朝土崩瓦解,又经历了印巴分治,拉合尔和木尔坦省,都归属于巴基斯坦,目前拉合尔被称为巴基斯坦的"灵魂",建有全国最大的博物馆。

所以,印度掏出来想对抗美国公司的武器,却也无异于给自己在手抓饭圈中的死敌,巴基斯坦递过去一把刀。

现在,就看巴基斯坦怎么做了。

美国公司相信,巴基斯坦必然会利用这次机会,和印度再次交锋,争夺巴斯马蒂的冠名权,而印度最终唯一的选择,只能是自我打脸,反悔说,哎呀,我拿错东西了,这些证据都有问题,全是假的!

那么美国公司也就有了火中取栗的机会。


就在美国公司这么想的时候,巴基斯坦却是出奇的沉默,最后默默拿出了秘籍的下半部来表态。

第一次提到“巴斯马蒂”一词是在旁遮普的瓦里斯·沙阿于 1766 或 1767 年写的悲剧浪漫小说《Heer-Ranjha》中。

就在第 16 章的第二段里,他详细描述了为一场婚礼展示的几种食物

桌上有各种大米,甚至 有Mushki 和 Basmati 和 Musagir 和 Begami 和 Sonputti

而Heer-Ranjha,就是现在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河东岸的一个小镇。

随着巴基斯坦的表态,形势急转直下,让原本胜券在握的美国公司,在转眼间,竟成为一个小丑一样的存在。

一个是,印度和巴基斯坦拿出来的东西,都有足够的力度表明,巴斯马蒂大米这个名字早在很多年前就存在于亚洲大陆,和你美洲大陆半毛线关系都没有。

另一个是,美国公司的鲁莽举动,竟然引起了当时国际社会中的两个死敌,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致反抗。

这让美国公司那种吃不到栗子,还被烫糊了嘴的吃相,非常难看

最终成为了笑柄。

所以,假如我们要引种巴斯马蒂,并在海外销售,走高端精品路线的话,必然就要进入手抓饭圈。

其后在手抓饭圈里推广大米的过程中,就难免要陷入谁才是正宗的巴斯马蒂,这个已经持续了印巴几代人的争端。

这条路,它不好走。

那么,我们引种巴斯马蒂大米,只是作为一种口粮的改良,自产自销,不去海外争夺市场,行不行.

种巴斯马蒂,我们自己吃,它不长,它不香吗?

04-巴斯马蒂"很难吃".

第一,正宗的巴斯马蒂很难吃上,自从1926年,杂交最初的巴斯马蒂母本,繁衍出巴斯马蒂370长粒香至今,已经将近2百年的时光。在这其中,光印度就又杂交了几十个品种,巴基斯坦也杂交了十几个,这其中不但有杂交的,还有后来印度搞出来的转基因大米。

因此,最初的巴斯马蒂母本估计已经不复存在,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,而现在再讨论巴斯马蒂的档次,已经不能用正宗来说,而是说,你这巴斯马蒂大米,它正经不?

正经的巴斯马蒂,最起码应该传承第一代母本的一些基本品质,长,松,香,但是这样一来,依然逃脱不了最初母本的魔咒,产量不高。

而产量不高,就意味着价格必然要昂贵,所以,要想简单去区分眼前的巴斯马蒂大米到底正不正经,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用价格来衡量。

印度在杂交巴斯马蒂这方面,可谓不遗余力,甚至种还植转基因大米,当然,印度的人口负担非常大,近14亿张嘴等着要吃饭,所以这么一想也是很无奈的事情。

而过度追求产量的结果就是产量确实上去了,价格也相对下来,但另一方面,大米的口感也在下降,水稻需要更多的施肥,和用药。

这就造成一个有趣的现象。

印度尽管在手抓饭圈中,占据了高达七成的长粒香出口量,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出口到到伊朗。

而巴基斯坦,尽管说只占据了三成,但是大部分都是出口阿拉伯那些土豪国家,和欧盟各国,所以,最终在手抓饭圈中,越正经的巴斯马蒂大米,就越贵,稍微正经点的巴斯马蒂大米,起步都要一斤30元以上的天价,但这个价格,在一顿饭就能吃一只骆驼的阿拉伯石油土豪眼里,根本不算什么。

第二,就算是正经的巴斯马蒂,也很难吃。

2017年,在天津曾经有一家印度餐厅新开张没多久,主打的就是正宗巴斯马蒂大米,我当时很想前往领略一番,不过,因为有经常"翻车"的惨痛经验教训在前,所以我还是先习惯性打开几个常用的APP,看一下食客们的风评,再说。

结果,一看是一堆差评。

差评都集中在两个地方,让多人点赞置顶,米粒太硬,咬不动,你家就缺那点水和电吗?差评!

根本就没有香味啊,骗人,差评!

因为这家印度餐厅的老板是一个天津小伙,为人非常爽朗和厚道,他早在开业前就发信息给我,让我去捧场,并且顺带吐槽说,前期不但赚不到钱,还会小亏,这次进的巴斯马蒂大米太贵了,但绝对正经。

所以我还是姑且相信,现在的差评,不应该是大米出了问题。

但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,问题出在哪?

我给老板天津小伙打了个电话,一番沟通和交流之后,让我啼笑皆非。

原来,天津小伙最初经过多人转介,几番折腾后,才选定好的印度厨子,临了,就在开业的前几天,忽然放他鸽子。

印度厨子开口就要上涨原定的工资百分之三十,还要求不住集体宿舍,需要再单另给他租一套三居室,原因很简单,因为他大前天结婚了,现在只能带家里人一起过来,这样一来,需要居住的环境要更大,而他个人的经济压力也很大。

天津小伙在几番沟通无果后,最后只能甩出一句话,你结婚是你个人的事情啊,关老子屁事,老子是开餐厅的!就挂掉了电话。

后来,天津小伙和我说,这不是钱的事,就是不能惯着。

在被印度厨子放鸽子后,天津小伙一看,这已经储备好的食材,和装修好的店面不能等,于是只能紧急四处托人,最终又找到一位,在国外闯荡过好些年的天津厨子。

因为这位天津厨子在新马泰的各家华人餐厅,已经周周转转干过了好些年,经验丰富。再加上,眼下餐厅里的各种食材都是正经的印度原产地进口好货,所以,天津小伙和天津厨子商量后,一致认为,餐厅开业后做出来的饭菜,或许会距离原始的印度风味有那么点差距,但是,做出来适合中国人的异域风味,那肯定是没问题。

他肯得基到了中国,还不是要入乡随俗,卖油条吗?

于是,餐厅就这么开业了。但是,问题就出在天津厨子和天津小伙的那次商量上,他们最后又决定,顾客没几个会想用手抓着黏糊糊的饭吃,这得多难受啊。

这饭是饭,菜是菜,还得分开上,我们有正经的咖喱炖牛肉,正经的巴斯马蒂大米饭,还愁得不到顾客欢迎吗?

结果,一堆差评。

05-巴斯马蒂大米,并不适合大部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,在国内很难推广。

因为巴斯马蒂大米,长,硬,香的特性,所以烹饪方式和大部分中国人的烹饪习惯大相径庭。

在手抓饭圈中,正确烹饪巴斯马蒂大米的方式是,先准备一个大锅,然后把米洗干净后,再用水泡半小时到一个小时。

一方面要把米泡软,让它尽量吸水,因为正经的巴斯马蒂大米都不是新米,需要放置一年到两年后再出货,据说这样才会更有香味。

所以,食客到手的巴斯马蒂大米都是又干又硬的旧米,新米估计都不是正经的巴斯马蒂。

另一方面,泡水是为了减少加热烹饪的时间,尽量避免巴斯马蒂大米原始的香味,在其后过长的加热过程中丧失。

最后,把泡好的巴斯马蒂大米放入锅中,加水,开大火,煮到松软为止,然后捞出,沥干水分,这才完工。

做好一碗巴斯马蒂大米饭的关键点就是,先泡后煮,而不是上锅蒸,这也就是天津小伙的印度餐厅一开始翻车的原因,直接用电饭锅蒸出来的巴斯马蒂大米,不但发硬还没有香味,味同嚼蜡,导致一堆差评。

看到这里,有的朋友可能会恍然大悟,这做法,不就是和我们这里的年糕,宽粉,一样的做法吗,要先泡水,然后再下火锅煮,或者下佐料炒?

是的,基本一样,并且巴斯马蒂大米的香味只是嗅觉上的香味,但实际上吃到嘴里的味道被美国杂交巴斯马蒂的教授,形容为,啥味都没有,跟白纸板没什么区别。

这是因为,巴斯马蒂大米的生长基因所决定,它的糖分相对于其他品种的大米极低,也就没啥甜度。

不过,也因为现在人比过去更富裕了,摄入糖分过多,反而造成了在手抓饭圈中的富裕人士,更为追捧巴斯马蒂大米,非它不吃,因为少糖的特性,巴斯马蒂反而成了最健康的大米。

然而,味同嚼蜡的巴斯马蒂,就和年糕,宽粉一样,需要更多去,借助其他食材的味道,要不然真就是吃白纸板。

所以,我们才会经常说,南亚人重口味,顿顿都要咖喱,辣椒,洋葱,要是想吃一碗巴斯马蒂米做的米饭,如日本人一样,只放一小碟酱油,就着下肚,那是不可能的,根本吃不下去。

不仅如此,因为巴斯马蒂米质较硬的缘故,会更难入味,所以,最好的烹饪方式,是一开始就要和其他食材一起熬煮,就算是做炒饭,也要先浸泡下咖喱汤汁。


在印度,浓稠的咖喱汤汁才是巴斯马蒂米的最佳拍档。

但这还没完。

食客在食用的时候,还需要用手抓吧两下,尽量把汤汁的味道抓捏入大米深处,这样吃到嘴里的大米,才会有鲜甜可口的味道,所以,本文才会一开始就不断强调巴斯马蒂米和手抓饭圈之间的羁绊。

巴斯马蒂米只适合手抓饭圈,它难于入味的特征,理解成我们年糕,手工宽粉一样的东西,会更容易。

这种特征,甚至还让印度的街头小老板,为了保持当地最好手抓饭的名头,亲自下手,为顾客们抓捏好米饭。


当然,尽管看着有点脏,但老板的这种做法无可非议,因为毕竟不是每个顾客用手抓饭的力度都能让老板满意,让顾客吃到不满意的食物,就是砸自己招牌的事情。

还有一种原因,就是印度街头的巴斯马蒂米可不是一斤30元钱的巴斯马蒂,而是经历了几十代杂交,和选育的不正经巴斯马蒂,价格极低。

这样的手抓饭,对于我一个中国人的胃来说,就是,每次吃完后,要么拉肚子,这是因为浓郁的咖喱汤汁太多,实在扛不住了。

要么就会胃疼,吃的时候咖喱汤汁太少也不行,米饭太硬,还没用手捏软。

所以,究其根本,巴斯马蒂并未在中国大规模种植,全因在我们国内外都难有市场,所以也只是试种成功而已,并没有大规模种植。

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事,都会觉得很新鲜。

全文完,感谢阅读。

注:本文来源: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
评论